腸胃癌症|女子一年間先後患大腸癌及胃癌 醫生揭致癌關鍵

都市病

撰文: 黃堯姿

發布時間: 2025/01/17 16:59

分享:

分享:

【胃癌/大腸癌/貧血/便血】長期貧血便血,恐怕是罹癌先兆。台灣一名高齡婆婆因為貧血發現罹患大腸癌,同時亦發現有胃瘜肉,惟當時婆婆1個決定,導致1年後覆診照胃鏡時,驚見胃瘜肉變大3倍,已演變成癌症,最終需要再開刀,切除半個胃。

最新影片:

腸胃癌症|腸胃同時發現病灶

台灣肝膽腸胃科醫師王威迪在《醫師好辣》節目中分享病例,一名75歲婆婆患上貧血,經轉介至腸胃科做檢查後,醫生發現婆婆大腸內有3厘米大小的腫瘤,且情況嚴重,恐造成腸道阻塞,需要立刻開刀做手術切除病灶。不幸地,婆婆照胃鏡亦同時發現,其胃部有腺瘤性瘜肉,切片化驗驚見細胞已經開始病變,屬於胃癌前期。

當時王威迪建議婆婆同時切除大腸和胃部病灶,因現今有新型胃鏡可進行黏膜下剝離術,只需將該處病灶削除,胃部仍能完整保存。惟婆婆性格比較固執,一想到自己剛開完刀又要再做手術,立刻拒絕。

我才剛開完大腸,你又叫我開胃,不是要我的命嗎?

胃癌|不想一次開兩刀 延誤治療時間

最後連婆婆家人都勸不了,只能夠先切除大腸腫瘤,胃部瘜肉則留待身體調養好後再作安排。一年後婆婆覆診,她表示身體恢復不錯,惟一直被黑便問題纏身,做抽血檢查時仍發現有貧血問題。於是王威迪再次為婆婆照胃鏡,一照大驚,赫見原本的腺瘤性瘜肉已經長至3倍大,且表面的血管、黏膜都已顯示異常,恐怕已癌變,遂再次做切片檢驗亦確診胃癌。由於婆婆病情嚴重,加上胃部癌變的範圍較大,最後需要切除半個胃。他直言,能夠理解患者同時罹患2種癌症,而皆需做手術的情況下,難免會讓家屬產生猶豫,但也因此延誤了最佳治療時機。

胃癌|3種胃瘜肉

1. 胃底腺瘜肉

王威迪指出,臨床上經胃鏡發現的瘜肉有3種,當中有90%屬於「胃底腺瘜肉」,瘜肉與胃的黏膜顏色看起來幾乎一模一樣,可能會長出很多顆,一般小於0.5厘米,且沒有特別癌化的風險,無須特別追蹤。

2. 胃增生性瘜肉

第二種是「胃增生性瘜肉」的病例,佔5至10%,這種情況就要留意。王威迪解釋,對於患有長期胃炎,或胃幽門桿菌感染人士,胃部因長期發炎會增加長這種瘜肉的風險。增生性瘜肉表面血管豐富、看起來很紅,外形如同爛草莓。如出現出血情況、或腫瘤太大阻塞胃的出口,建議最好切除。加上如腫瘤直徑長逾2厘米,瘜肉癌化的風險會相對提高,同樣建議及早切除。

3. 胃腺瘤性瘜肉

第三種是「胃腺瘤性瘜肉」病例大概佔1至2% ,有很高癌化風險,一旦發現必須立刻切除,隨後3至6個月持續追蹤,觀察胃壁是否有其他瘜肉增生,或未徹底切除。

大腸癌|宜2年做1次大腸檢查 高危人士留意身體徵兆

台灣肝膽腸胃科醫生詹宜學在其Facebook專頁提醒大眾,定期做大腸鏡檢查和糞便篩檢很重要。詹宜學引述台灣衛福部統計,每2年做一次糞便篩檢,能夠降低35%大腸癌死亡率。他亦呼籲10大高危人士,要小心留意身體8大異狀,越早發現和治療,治癒機率越高:

點擊圖片放大
+10
+9

大腸癌|大腸癌7大症狀

詹宜學亦曾列出以下7大症狀,呼籲多加留意身體異狀,尤其是排便習慣轉變:

點擊圖片放大
+7
+6

胃癌|8大胃癌高危人士

台灣胰臟科醫生林相宏,曾於其Facebook專頁指出胃癌的8大高危因素:

點擊圖片放大
+8
+7

胃癌|胃癌6大常見症狀

點擊圖片放大
+6
+5

相關文章:

大腸癌|排便3種異樣求醫揭大腸癌4期 醫生:小心1種極高危特徵

大腸癌|第2號港人癌症殺手 大腸癌6大成因趨年輕化 醫生警告:2種症狀易誤判【附大腸癌10大高危人士】

胃癌丨百萬網紅不敵末期胃癌 暴瘦成皮包骨剩77磅離世【附8大胃癌警訊】

HKET App已全面升級,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、健康、娛樂、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影片。立即下載︰https://onelink.to/f92q4m

追蹤TOPick WhatsApp頻道睇最新資訊︰http://tinyurl.com/3dtnw8f5